數(shù)千年來,中國文化積累了豐富而深厚的修養(yǎng)身心的理念和方法,,它們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點,。王安石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認為只有為政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才能不負重托,治理好家國天下,。
無我,。在漫長的文化發(fā)展中,傳統(tǒng)修身之道有著豐富的“公義”思想和實踐,?!渡袝?middot;周官》講:“以公滅私,民其允懷”,,意思是說,,用公心消滅私欲,人民就會信任歸向于他,?!豆茏?middot;心術(shù)下》也講:“(氣者)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這是引導人們要內(nèi)心充滿正氣,,行為端正無私,像天地一樣沒有私心偏頗,,才能廓然大公,,“公則天下平矣”。王陽明指出:“非至公無以絕天下之私,,非至正無以息天下之邪,,非至善無以化天下之惡”,只有公正無私,,才能兼善于天下,,最終成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境界,。
廉潔,。廉潔就是不茍得,,不妄取,不受不義之財,,它要求為官者秉公執(zhí)法,,正直無私,不因財賄而出賣良心和原則,?!秴问洗呵?middot;忠廉》講:“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即面對重大利益而不為所動,,不改正直本色,這可稱之為“廉潔”,。古人之所以倡導為官者清正廉潔,,因為“當官之法,惟有三者: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也就是說,唯有清廉,、謹慎,、勤政,才可以保持官職,,避免身敗名裂的下場,。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為勸誡子孫后代清正廉潔,,在其《家訓》中寫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正氣,。修身之道,,首先是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及習性,,這就是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說,,如果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反過來檢查自己的視聽言動,,以便修正,、改進,為之后成事奠定基礎(chǔ),,只有自己行為端正,,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而反求諸己的方式在于“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這就是要有自省,、反思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不斷提高自身境界和素養(yǎng)。在自我提升的基礎(chǔ)上,,古人也講求“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也”,,“君子義以為質(zhì)”,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特別贊成的,也沒有特別反對的,,一切以是否合乎正義,、道義為判斷標準。
躬行,。傳統(tǒng)修身之道還尤為重視切實躬行,,踐履不輟,不尚空談,,這一文化傳統(tǒng)至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周易·蒙卦》講:“君子以果行育德,。”就是說,,君子以果決的行動培育自己的德行,。“行不力,則雖‘精義入神’,,亦徒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有于我哉?”如果不能做到,,對道德精義領(lǐng)會得再深刻,,也只是空洞的言論,于己無益,。因此,,石成金在《傳家寶》中講:“說得千般明曉,不如行得一事到底,。”對于為政一方的官員,,更要以實干為準,“君子當官任職,,不計難易,,而志在必為,故動而成功”,。真正做事,、實干,無須巧言令色,,只需篤定而行,,終將花開見佛,“欲人之信己也,,則微言而篤行之,。……行久而名譽遠”。
民本,。古代士人君子修身從政,,均以施行仁政為目標。所謂仁政,,就是要養(yǎng)民,、惠民、安民,、教民,,使民眾衣食無憂,安居樂業(yè),,并能受到教化?!渡袝?middot;大禹謨》講:“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即政德的表現(xiàn)在于推行善政,而善政在于養(yǎng)護民眾,,因此,,真正的政德就是以民為本。而以民為本,,首先就要維護民眾的利益,,富民惠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二程也指出,“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在養(yǎng)民,、惠民的基礎(chǔ)上,還要安民,、教民,,只有讓民眾普遍受到教化,整個國家和社會才能安定祥和,,永續(xù)發(fā)展,。“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故能使民無爭心而致刑錯,。”“致刑錯”,就是通過道德禮儀的教化,,使民眾通達事理,,禮讓無爭,無人觸犯法律而使刑法擱置不用,,這無疑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良好境界,。
不渝。古人修身講求志向堅定,,毫不動搖,,甚至置生死于度外?!墩撜Z·子罕》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是強調(diào)志向堅定的重要性,?!墩撜Z·衛(wèi)靈公》又講:“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說,,有志于仁德的人,不會為了茍且偷生而損害仁德,,寧可失去生命也要成就仁德,。屈原在《離騷》中也講:“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同時,,中國文化以“道”為文化的最終依歸,并形成了一以貫之的“道統(tǒng)”,,為維護和弘揚這一道統(tǒng),,古往今來,歷代士人君子無不殫精竭慮,,堅忍不拔,,一如既往地身體力行,踐履不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始終展現(xiàn)出對精神追求的持之以恒和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