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部風靡全國的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出版10年間就陸續(xù)印刷了1000多萬冊。這本暢銷書的作者和主人公,,就是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兵工功臣——吳運鐸,。
1917年,,吳運鐸出生在江西萍鄉(xiāng)一個煤礦職員家庭。在機器轟鳴聲中長大的他,,從小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想著將來成為一名工人,,造機器、開機器,。
大革命失敗后,,父母所在煤礦陷入半停頓狀態(tài),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職工子弟學校也被迫關閉,。吳運鐸一家人失業(yè)又失學,,生活陷入絕境。為了謀生,,14 歲的吳運鐸便下煤窯做苦工,,后來又輾轉做過電工、鉗工,、鑄工,、水泥工,步步艱辛,,境況卻沒有半點好轉,。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吳運鐸在《新華日報》的影響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1938年,他離開武漢,,遠赴皖南云嶺,,參加了新四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皖南云嶺開始,,吳運鐸便投入到他為之奉獻一生的人民兵工事業(yè)中,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抗日根據(jù)地子彈廠廠長,、大連聯(lián)合兵工企業(yè)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主持了多項兵器科研項目,培養(yǎng)了大批軍工人才,,為國防現(xiàn)代化和改善部隊裝備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zhàn)時期,由于敵人的封鎖,,根據(jù)地的兵工生產困難重重,。土筑的鍛鐵爐、木頭做的風箱……整個兵工廠找不到一部像樣的機器。吳運鐸和同志們想方設法,,因陋就簡,,從沒爆炸的敵人的炮彈和炸彈中挖火藥做原料,用民兵破路挖來的鐵軌,、道釘改造車間里的鋼鑿,、旋刀、鋼模,,用長凳,、木樁、木板,、石磨造出了旋床、打光機,、發(fā)動機等土機器,,擴大了槍彈生產規(guī)模。
面對敵人的“掃蕩”,,兵工廠的工人們常常要抬著機器打游擊,,在戰(zhàn)斗間隙馬不停蹄地開展生產,供應前線,。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只讀過5年小學的吳運鐸還是啃下了《經驗設計》《機械原理》等書,設計出一張又一張機床圖紙,,和戰(zhàn)友們一起建立了子彈廠,,成功研制出拉雷、電發(fā)踏雷等多種武器彈藥,,為提高部隊火力作出很大貢獻,。
生產研制武器彈藥的危險性有目共睹。吳運鐸在工作和戰(zhàn)斗中曾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歷手術20余次,,但身上仍留有幾十塊彈片。面對危險與傷痛,,吳運鐸坦然無畏,,以頑強的毅力一次又一次戰(zhàn)勝病魔,回到生產一線,。他說:“個人盡可以遭到許多不幸,、許多痛苦,但是只要我的勞動融合在集體的勝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1951年10月,,吳運鐸被授予特邀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同志們的要求下,,他把自己的經歷和事跡寫成了長篇文章《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并在《工人日報》上連載,后來以《把一切獻給黨》為名出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并被譯成多種語言,在國外廣泛傳播,。
離休后,,吳運鐸依然心系黨的事業(yè),參與了關心教育下一代協(xié)會,、北京病殘青年俱樂部的有關工作,,為青少年教育和殘疾人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
1991年5月2日,,吳運鐸在北京病逝,。他用一生,踐行了自己“把一切獻給黨”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