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tǒng)論”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關鍵問題之一,,自中唐韓愈以來,,論者紛起。道,關乎思想的正宗,,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解讀,。統(tǒng),,說文化思想流傳的正脈,、正統(tǒng),也是言人人殊,。最近讀蔡曉所著《中國道統(tǒng)論》一書,,對探討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現(xiàn)代化問題,梳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發(fā)展的脈絡,,讀懂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圖譜,,從而為當代思想文化構建引來源頭活水有所感悟。
超越“道統(tǒng)即正統(tǒng)”的傳統(tǒng)觀念,。超越傳統(tǒng)“道統(tǒng)論”的藩籬,,不是要歸復某種正統(tǒng),而是要追溯中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活力的那一脈清流,,研究的核心落在“活的民族之文化生命,、文化精神”上?!吨袊澜y(tǒng)論》致力于挖掘“縱貫三千年來的綿延不絕的思想觀點,、思維模式”的內在因緣,“弄清楚當代中國主流思想,、思維方式到底從何而來,,治國理念和治國模式到底從哪傳承”的思想源流,還要弄清中國當代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內在肌理,。這樣的“道統(tǒng)論”,,與其說是為了弘揚傳統(tǒng)思想的正統(tǒng),倒不如說是站在當代思想文化構建的基點上,,探討中華思想文化形成的“傳統(tǒng)基因”,。它所說的“道”,是中國人的思想之道,、生存之道,;它所說的“統(tǒng)”,是中國人的精神義脈,,是保持中華文化綿延發(fā)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反映的是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這種“道統(tǒng)”追溯,負載著當代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超越“道統(tǒng)即儒家正統(tǒng)”的觀念,。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有關道統(tǒng)的討論有三次,,一是韓愈力求恢復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王之道,;二是北宋以來延續(xù)近千年的理學(包括心學)歸復儒家正統(tǒng)的努力;三是20世紀以來在中西文化沖突大背景下,,現(xiàn)代新儒家復興儒學的努力,。這種種“道統(tǒng)”觀,有一個基本前提,,都是歸復圣賢之道,,以儒學為正宗,為終極價值標準,,存在著明顯的學派的眼光,。然而,《中國道統(tǒng)論》用“中國道統(tǒng)”代替“儒家道統(tǒng)”,,目的要追溯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義脈,,而不是確立儒學的正宗。作者說,,他“采用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其實是建立中國文化的通觀的眼光?!吨袊澜y(tǒng)論》的觀點認為,,儒家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發(fā)展中居核心地位,但道家,、佛家思想等同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中華文明的主流價值傳承上來看“道統(tǒng)”,在更廣闊的視域中來審視中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發(fā)展的思想原由,,力求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全幅波動中,,尋找統(tǒng)貫中國歷史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一種無學派眼光的“道統(tǒng)論”,。
超越西方文化的糾結來看“道統(tǒng)”,。當代的一些文化研究,已經有“一套有別于西方的話語體系來表達自己對民主,、自由,、法治的看法。已經不再急著去證明中華文化與現(xiàn)代性不矛盾,,更不會焦慮于中華文化如何攀上西方文明這班快車,,而是在考慮中華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文化的特質,,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特征”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今天要建立一種“大歷史”的眼光,,恢復一種客觀,、理性的學術態(tài)度,如莊子所說的“因其固然”,,從中國文化的內在邏輯中,,去追尋中華文化的歷史起點、思維邏輯,、生命精神,,討論中國文化所賦予的生生不已的活力。
中華文化的精神義脈,,一言以蔽之,,即:以天道觀為核心標志,形成獨特的道統(tǒng),,在生生不息的傳承中賦予中華文化以獨特的品貌,。《中國道統(tǒng)論》從歷史和邏輯的結合中來討論這一核心問題,。這種天道,,不是上帝,不是獨立于宇宙之外的最高實體,,而是在宇宙之內,、居自心之中、融萬物為一體的存在,。中國文化的幾乎全部秘密就包括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天道是一個不斷演化發(fā)展的體系,中華民族的思維邏輯建立在人與天互通,、主體和客體統(tǒng)一的思維框架之中,。人與天地萬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強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納萬物,厚德載物,。天人相通,、民本為上、以仁為本位的天道觀念,,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
天人一體的道統(tǒng)論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天人關系是中國美學的關節(jié)點,,中國美學關心的不是“美的知識”,,而是生命體驗的事實,。中國人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生命之間彼攝互蕩,,渾然一體,,人超越外在物質世界,體驗萬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這是中國美學論述的中心,,亦是中國文化主導精神在審美領域的體現(xiàn)。(朱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