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烽煙驟起,。走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腥風血雨,、顛沛曲折,,深受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之苦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面對形勢、任務的急劇轉變,,卻仍有教條主義者“披著馬列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理論強黨刻不容緩!這年7月,,延安鳳凰山簡陋的窯洞中,,毛澤東寫出《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第二章第十一節(jié)“實踐論”,目的正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以此作為講稿,,毛澤東在抗大深入淺出講授“實踐論”,用生動的例證講解深奧的哲學原理,,“聽課的老同志笑了,,新同志笑了,教員笑了,,炊事員也笑了,。一把鑰匙開了千把鎖”。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實踐論》刊發(fā)于《人民日報》頭版。
《實踐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為形成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其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為核心,全面地闡明實踐作為認識的來源,、動力,、標準對于認識的基礎地位和主導作用,論述了基于實踐的關于認識的發(fā)展過程,,論述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相互關系,,對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及特征作了分析,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在其問世85年后的今天,,更加值得深刻體會。
圍繞認識的來源,,《實踐論》指出:“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實踐論》的副標題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凸顯出闡述認識和實踐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知”“行”的關系是此文的重點,。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人行為方式的基本特點是先思后行、以知統(tǒng)行,,正所謂“三思而后行”,。這就容易錯誤認為,認識是先于實踐產(chǎn)生的,、認識決定實踐,。為了駁斥這一錯誤觀點,《實踐論》開篇即闡明:“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進而提出,,依據(jù)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的生產(chǎn)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xiàn)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guī)律性,、人和自然的關系,;而且經(jīng)過生產(chǎn)活動,,也在各種不同程度上逐漸地認識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關系。一切這些知識,,離開生產(chǎn)活動是不能得到的”,。揭示出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中,歸根結底是實踐決定認識,、而不是認識決定實踐,。
圍繞認識的本質,《實踐論》指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之前,,圍繞認識的本質,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主觀自生的東西,;不可知主義的懷疑論認為,人的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是無法證明的,;舊唯物主義的直觀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這種反映是認識者消極,、被動接受客觀事物刺激的過程。針對這些錯誤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指出,,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正如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人的意志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實踐論》將此通俗闡述為:“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jīng)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guī)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并深刻總結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從而一錘定音“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
圍繞認識的過程,,《實踐論》指出:“社會的人在他們的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復雜的,、經(jīng)常反復的實踐中,由感性認識到論理認識的推移的運動”
在對認識的來源和本質進行深刻闡述后,,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問題:“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發(fā)生,,而又服務于實踐呢?”進而通過事例作出生動解答:有些外面的人們到延安來考察,,頭一二天,,他們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觸了許多的人,參加了宴會,、晚會和群眾大會,,聽到了各種說話,看到了各種文件,,這些就是事物的現(xiàn)象,,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是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外來的考察團先生們在他們集合了各種材料,,加上他們“想了一想”之后,就能夠作出判斷,,進一步作出這樣的結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能夠成功的,。”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是更重要的階段,,也就是理性認識的階段,。進而總結出“認識開始于經(jīng)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秾嵺`論》問世26年后,經(jīng)過進一步的思想沉淀,,1963年5月,,毛澤東作《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jīng)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清晰展現(xiàn)出毛澤東思想日趨成熟,、日臻完善的理論脈絡。
圍繞認識的目的,,《實踐論》指出:“認識從實踐始,,經(jīng)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識運動就此結束了么,?毛澤東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秾嵺`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nèi)容,,都比較地進到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在理論闡釋基礎上,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認識論化為黨的群眾路線,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作為全文的點睛之筆,,《實踐論》作出“兩個飛躍”的深刻總結,指出“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xiàn)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xiàn)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并提出“實踐是真理的標準”這一精彩論斷,。40多年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之先聲,,黨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其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輝始終熠熠閃耀,。
圍繞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相互關系,,《實踐論》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馬克思主義從唯物論出發(fā),,承認“真理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同時秉承辯證法的態(tài)度,,認為正因為“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的,、絕對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因此“我們向這個真理的接近條件也是無條件的”,?!秾嵺`論》對此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指出:“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shù)相對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并進一步闡釋指出:“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在寫作《實踐論》之前,毛澤東讀了蘇聯(lián)哲學家米丁等著《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中文譯本,,在批注中寫道:“實踐是發(fā)展的,,理論也應是發(fā)展的。”正是對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相互關系的先期思考、通俗解釋,,也為百年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毛澤東曾經(jīng)指出,“我們的干部中,,自以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員領導干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習,,開列的“需要反復精讀”的毛澤東著作篇目,第一篇就是《實踐論》,。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掌握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實踐論》問世85年后的今天,,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當口,,重溫《實踐論》中的哲學思想,,無疑對我們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端正思想方法態(tài)度,,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路軍,,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